top of page



牽晴計劃-
嚴重肢體傷殘人士綜合支援服務計劃
搜尋
別抗拒哀傷,它是生命中的一部分—寫給看見家人情況變差的你
登記護士 鍾颸喆 當你看著摯愛的家人,情況一日比一日差,身體功能逐漸退化,或認知能力慢慢流逝,心中那股沉重的無力感與心痛,其實就是一種哀傷。 這種哀傷,不同於親人離世的遽然劇痛。它是一種慢性的、持續的失落。你失去的,是那個「曾經健康」的家人、是你們共同規劃的未來、是你自己過往的生活。社會未必會稱之為「哀悼」,但它的重量,只有身在其中的你最清楚。 別抗拒這種感受,它不是軟弱,而是愛的證明。讓我們試著理解這份哀傷的軌跡,或許能從中找到與它共存的力量。美國精神科醫生及著名學者伊麗莎白·庫伯勒-羅絲(Elisabeth Kübler-Ross)在其著作《論死亡與臨終》(On Death and Dying)中提出人對待哀傷與災難過程中的五個階段(The Five Stages of Grief)。 哀傷五個階段: 1.否認和隔離(Denial & Isolation) 通常接受到悲傷、災難性事件的資訊時,我們會先否認事情的發生,把自己隔離起來。這其實是一種防衛機制,我們寧願選擇性地把這些事實藏起來,也不要面對殘酷的事實。 例如:「別開玩笑了,這不是真的」
讀畢需時 3 分鐘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bottom of page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