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別抗拒哀傷,它是生命中的一部分—寫給看見家人情況變差的你

  • ymmssissweb
  • 10月17日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
登記護士 鍾颸喆


當你看著摯愛的家人,情況一日比一日差,身體功能逐漸退化,或認知能力慢慢流逝,心中那股沉重的無力感與心痛,其實就是一種哀傷。


這種哀傷,不同於親人離世的遽然劇痛。它是一種慢性的、持續的失落。你失去的,是那個「曾經健康」的家人、是你們共同規劃的未來、是你自己過往的生活。社會未必會稱之為「哀悼」,但它的重量,只有身在其中的你最清楚。


別抗拒這種感受,它不是軟弱,而是愛的證明。讓我們試著理解這份哀傷的軌跡,或許能從中找到與它共存的力量。美國精神科醫生及著名學者伊麗莎白·庫伯勒-羅絲(Elisabeth Kübler-Ross)在其著作《論死亡與臨終》(On Death and Dying)中提出人對待哀傷與災難過程中的五個階段(The Five Stages of Grief)。


哀傷五個階段:


1.否認和隔離(Denial & Isolation)

通常接受到悲傷、災難性事件的資訊時,我們會先否認事情的發生,把自己隔離起來。這其實是一種防衛機制,我們寧願選擇性地把這些事實藏起來,也不要面對殘酷的事實。

例如:「別開玩笑了,這不是真的」、「這不可能發生在我身上,一定是搞錯了」

  

2.憤怒(Anger)

當我們無法再欺騙自己,從「否認」走出來時,痛苦所造成的衝擊太大,所以會將內心的挫折投射到他人身上,有時也會投射到自己。接著我們可能會開始怨天尤人,怪天怪地怪別人,甚至對自己生氣。

例如:「為什麼發生在我身上啊?這也太不公平了吧?」、「為什麼你不伸手幫助他?!都是你害的!!」

  

3.討價還價(Bargaining)

當「憤怒」過後,我們的想法可能有些改變,努力讓結果不那麼壞,有時也會跟上天祈求(討價還價),讓壞結果不要那麼快到來。

例如:「如果當初早點就醫我還可以活個幾年啊…」、「只要他能醒來,我什麼都願意做」

  

4.沮喪(Depression)

在這個階段我們體會到失去的事實,了解到「討價還價」也沒有用了,所以痛苦再次地來襲,而且這次是扎扎實實地打在心上,沒有理由可以逃避了。這時的我們變得脆弱、消極,所以要非常小心,很多人可能因為走不出,而選擇結束生命。

例如:「反正也活不到幾年了,不如現在就了結了吧!」「我好累,不只是身體,是心累了。做任何事都提不起勁。」

  

5.接受(Acceptance)

這個階段的我們變得冷靜、走出「沮喪」,體悟人生無常,並不需要一直把自己困在悲傷。我們學會放下、重建生活,準備開啟一段新的人生旅程。

例如:「既然事情都這樣發生了,日子還是要繼續過下去!」、「我無法改變他的病情,但我可以改變我對待這件事的方式。」


請記住:

  1. 給哀傷一個位置:承認它的存在,容許自己哭泣和悲傷。壓抑只會讓它以更具破壞力的方式爆發。

  2. 尋找同行者:參與小組活動,你會發現有很多人走在和你相似的路上。分享,是最好的療癒。

  3. 學習放手:你無法控制所有事,學習接受自己的極限,並尋求喘息的機會。

  4. 重新定義愛:原來,愛最真實的樣子,並非激情與浪漫,而是在日復一日的瑣碎和疲憊中,仍然選擇留下的溫柔與堅定。


「哀傷的五個階段」是因人而異的,有些人可能只經歷了其中幾個階段;有些人可能一直困在「沮喪」,甚或在自己生命中,永遠無法達到「接受」事實的階段。

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地過,總會面對失去、哀傷,要怎麼堅強地活著,就要看自己累積多少因應的技巧,遇到怎樣的問題怎樣去解決。


透過了解「哀傷的五個階段」,能幫助自己檢視目前的狀態,尋找因應的方法,有時候一個念頭的轉換就是「接受」的關鍵,令我們更快走出哀傷。





留言


服務申請表下載

現金津貼申請表下載

機構網站

© 2025 by Yang Memorial Methodist Social Service

聯繫單位

khcs flower(退地).png
bottom of page